圖文提供:ZZ Media 最傳媒
1981年,四季民福馬連道店所在建築落成,建築位於紅蓮路與馬連道胡同西北相交處,作為紙庫廠房用於紙漿和成品紙存放。
原建築採用常見於工業時代的無梁樓蓋結構——即樓面荷載直接通過有柱帽立柱傳至基礎,這類結構體系曾被廣泛應用於工業建築中,是典型的倉庫功能形態。
經過40年變遷,建築空間幾經易手,期間用途已不可考。 2020年,作為四季民福新址交到吳為手中時,城市及設計師對存量建築的更新改造正在城市中活躍發生。
柱網間距5.6米35根立柱撐起原建築空間,單層淨空高度達到5.8米。規整空間、良好通風和衛生條件是原建築的天然優勢,巨大的四角柱帽與蜂窩屋面成為建築內部的強符號特徵。與此同時,新餐飲空間對坪效提升的需求也不得不被納入設計考量。
為了留存原建築對於餐飲空間而言寶貴的“超級體量”和大尺度的恢弘寫意,設計師將內部空間拆解為兩個互為負形空間的模塊——一層開放區+二層F形環繞區,位於二層環繞區下方的空間則分佈鴨爐、後廚、包房等閉合功能空間。
通過東西兩處樓梯的連接,空中環遊廊道將整個餐廳面貌收入視野,雕塑感強烈的扶梯折線上升,作為構成動線的功能部件以外也是空間中的視覺焦點。
延續四季民福的品牌理念,質地密實、顆粒細膩的故宮金磚與京城民居常見的灰調青磚,與大面積保留的清水泥素面牆體一起構建出空間底色。近乎於宏大的場景裡,肅然靜默的空間、粗糙溫煦的肌理、鼓動的水流與日常情愫疊加,平和與氣度共存一處。
紅色吧台區構建出另外一個場景——5.2米高的紅色立面向上延伸、彎曲成弧形頂面與建築結構相接形成灰色水泥盒子中一個嵌套的模塊,古老京城似乎正從這一隅慢慢醒來,被注入鮮活湧動的生命力。
進入晚餐時段,大面積渲染的藍色燈光從天花及部分牆面“溢出”,如同數字化的夜晚天光。當代設計手法、傳統地域文化與舊建築符號交匯成動態的時間線,和進入空間的每個人發生交互。
在道路與住宅密集排布的馬連道區域,全新的空間無論作為面向周邊人群的新餐飲場所,還是作為接續舊建築的更新嘗試,它都以最節能、最高效的方式在快速更新後提供了現在的諸多可能性。
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已經讓人們習慣於狹小擁擠的餐飲空間,當我們以在“網紅店”爭得一張小桌為樂時,四季民福拿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在創造顛覆性的舒適就餐體驗的同時,新空間以適度的切入點完成了對老建築的徹底更新,建築舊影成為了構建新場所的一部分基因,在迭代中獲得1+1遠大於2的效果。
四季民福作為成熟的京城餐飲品牌已經走過了14年,面對年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客群和不斷多元化的餐飲需求,走出曾經的“安全地帶”勢在必行,IN.X屋里門外策略餐飲設計以不斷升級的品牌形象重新建立食客的認知與粘性,和新的餐飲、社交、城市需求更緊密地連結,四季民福正為大眾餐飲的“再定義”邁出探索的一步。
項目名稱:四季民福馬連道店
項目地點:中國 · 北京
項目面積:1260 ㎡
室內設計:IN.X屋里門外設計
設計主創:吳為
公司網站:www.inxid.com
設計團隊:劉晨陽 賈琦峰 李岩
室內陳設:宋江麗 金升旭 應哲光
燈光設計:朱海燕
項目攝影:鄭焰
項目策劃:楽品牌策略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