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提供:ZZ Media輝照傳媒
梓山湖半島是距離武漢僅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的近郊度假地,拾光·打野作為梓山湖新城龍首半島區的複合型社區餐酒空間改造自原梓山湖半島視窗位置的原蜜盒酒店接待大堂建築,“打野”在武漢話中意指“開小差”,拾光·打野的空間正是希望表達對日常規矩生活的一次短暫的逃離。
無界·生活
作為一家複合型社區餐酒空間,拾光·打野具有咖啡、餐飲、飲酒、展覽、接待、社區中心等多樣化的功能,也是半島湖居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標籤,與蜜盒酒店、棲客營地等文旅資源及半島社區形成有機良性的互動,為旅居客戶及社區業主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活服務。
面對這樣一個承載著這樣的複合業態的空間,我們改造上既需要盡可能通過連續性開放性的空間保證運營方日後的靈活使用,再通過柔性的手法來塑造空間的邊界,劃定領域範疇,在保證合理的安置好餐、酒、 咖啡吧等商業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以場所為媒介為社區的人們提供一處具有社區服務性質的公共空間,為社區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自我學習與親子相伴的空間,人們也這裡相聚、約見。
勾勒·體驗
入口處的動線重新被梳理,在建築灰空間以灰色半身高的矮牆塑造出新的秩序面,不僅從視覺起到了對不同人流的引導作用,同時提供了相對的私密性和儀式感的進入體驗。
進入空間內,用於日常接待的吧台與營業用的吧台被合理的動線分開,互不打擾,但在視覺上構成了一個整體。 我們希望在不更改它的結構形式的前提下,能夠最大化的讓整個空間融為一體,模糊有形的邊界,加強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結與互動。 僅以不同形式天花和地面的高差及材質的變化勾勒出屬於不同功能分區之間的秩序線索,也為同一個空間創造出更為豐富多樣的體驗。
被環抱的客座區,佔據了整個空間的三分之二,通過拱形組合吊頂以線條感塑造縱向連續性和深邃的時空感,從而構建出質感簡練且尺度巧妙的時空隧道。 黑色金屬的邊吊將展示與洽談區巧妙的框出,成為空間核心位置一處被觀看的“景觀”,也是這個社區被著重標識的符號。
成排的書架圍繞的洽談區長條桌,遠離吧台,既構成空間中的相對靜區,也成為另一處為社區提供服務的功能區域,業主和遊客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在打野課堂的長桌上學習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從烘焙、花藝到手作標本可等等,可謂應有盡有。 忙碌了一周的大人和孩子們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沉浸一段投入又專注的學習時光。
重構·風景
為了保證空間的親近感與自由度,並未按常規為餐廳配置一定數量的卡座形式,僅通過設置的木質傢俱軟裝以散座圍合組團分佈,這既保有對純粹空間結構感的強調,減少空間內硬質區隔的冗餘感。
大面積的落地玻璃和盡可能打開的建築立面,讓天光可以被最大限度的引入室內,保證了餐廳景觀視野的開闊與通透性,創造舒適自然的用餐休閒環境。 晴天的日子里,人們享受著美拉德反應為烤肉帶來的美味,望著窗外生動的田野與悠揚的落日餘暉,度過了一段難得慢下來的假日時光。
在舒適與開闊的體驗之外,我們也希望為空間內保留一絲粗糙特質,以增加空間的可讀性——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立面裸露的原石肌理與粗獷的原木木紋相映成趣,搭配肌理漆與復古手工做舊質地的金屬點綴其中,讓整體室內風格質樸的好似被時光沉澱過的文化韻味,以反精緻的鬆弛感,與周遭的自然野趣環境也能夠和諧互融,讓這裡成為一個社區業主、酒店住客、 營地遊客都可以無負擔進入的場所。
隨著城市生活的日益增長的壓力與負擔,讓人們時刻渴求在家的半徑內找到一處可以微度假的放鬆棲息之地,不同於打卡式旅遊,人們更渴望通過度假場景的社區化,以一場“微度假”在日常的居所之外收獲得一處可以放空城市生活的壓力的地方,只是靜靜地享受著城市與自然的罅隙之間抽離。 拾光·打野就是希望成為這樣的一處目的地,通過強調社區與生態自然和生活方式的有機滲透,在近郊重構再造全新的居住範式,真正將美好生活場景引入社區,促進人與自然融合,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
專案名稱:聯投梓山郡—拾光·打野
專案位置:湖北省鹹寧市
專案業主:武漢聯投置業有限公司
業主團隊;龐穎、肖炳輝、肖瑩、王丹
項目面積:500㎡
設計時間:2023年6月
開放時間:2023年9月
設計公司:宇合光年 (www.funconn.com)
主案設計:張耀天
深化設計:北也設計
燈光設計:胡曉偉
攝影師:譚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