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BL 文字 : rippling 攝影 : 張國耀 作品照片:共構設計
在一個涼爽的秋日,我們跟著共構設計走進六扇門時尚湯鍋負責人的家。這是一處五樓居所,原本只是一次簡單的設計諮詢,卻在共構設計一步一步的推演與落實下,慢慢長成超過屋主想像的模樣。空間不只是被整理得更漂亮,而是被重新定義得更貼近日常,生活也跟著有了新的節奏。
第三次購屋,真正依循個性與需求設計家屋
聊起與共構設計的相遇,氣質優雅的女主人張小姐提到,當初是同業朋友介紹,原本只是想簡單聊聊,但在諮詢過程裡,她感覺彼此十分契合,也很喜歡他們的作品集,因此決定請共構設計協助新屋的設計。
張小姐表示,這是他們夫婦買的第三間房。前兩次的購屋與裝修經驗,讓他們更清楚自己的風格喜好與生活需求,不再只是追求一時的風格潮流,而是希望這一次能真正貼合自己與家人的生活。
在風格上,女主人有明確偏好——她希望新家能同時擁有侘寂的留白氣質與法式復古的優雅,也要保有明亮且實用的家居機能。共構設計的吳君星設計師以細膩的整合手法,將多樣元素轉化為和諧的空間語彙,讓她終於住進一個帶著自己印記的家。
公領域的設計,讓家人自然靠近
通往二樓客廳的入口,先揭示了這份獨有的氣質。入口牆面以石材呈現自然細緻紋理,在光影勾勒下自成端景,再加上女主人喜愛的弧形門拱,讓每日回家都能自然切換心境。
進到客廳後,弧形語彙延伸到天花板,以立體不規則形式彰顯空間個性,也暗示了客餐廳的分界。設計師基於風水與視覺秩序的考量,建議遮擋原本在沙發背牆上的開窗,使空間流動更明確,視覺也更乾淨協調。微帶肌理的礦塗牆面,在溫柔間接照明與星點般崁燈下有了更多溫度。設計師更善用黃白光的混搭,突破屋主對燈光的刻板印象,營造放鬆又提振精神的在家時光。
客廳刻意不擺放大桌几,讓公領域回到「活動」本質。孩子可以自在行動,家人也不必被家具動線侷限。少了一件固定物品,反而多出彈性,讓客廳真正成為共享的生活場域。
餐廳與廚房,讓生活被看見也被使用
在餐廳,張小姐不希望如一般侘寂設計那樣,將物品收納到看不見蹤跡,影響實用性。設計師運用與公領域風格相合的竹編元素設計櫃體,讓內部物件若隱若現,既收納也展示,並且在燈光發散下,為天花板製造了驚奇變化。
廚房順勢調整為與整體一致的色調,選用同色系磁磚協調視覺,並加入女主人夢想的中島,延伸出大大的原木餐桌。張小姐分享,童年住公寓時最羨慕家裡有張獨立餐桌,可以好好坐下來吃飯。如今因為茶几不大,家人自然把飲食這件事移到餐桌上,讓這方天地成為一家人的交會點。
張小姐也提到,過去她回家後常很快回房間休息,現在卻更常待在公領域,因為這個空間貼合她的生活節奏,讓她在客餐廳就能放鬆與充電。家不再只是功能性的落腳處,而是一個可以停留喘息的舒適場域。
私領域讓日常更安穩放鬆
主臥房考量孩子年紀尚小,設計師將兩張床併排,並在地板做凹槽把床固定進地面,避免位移,讓臥室更安全、更適合孩子起臥。床邊櫃被去除,設計師改以床頭小平台取代,讓手機與小物隨手可放。女主人表示,這樣的設計不迎合流行,使用起來卻比以往更為便利。窗邊還設計間接照明,她也提到,現在只要開這盞燈,光線就足夠且能感到溫馨柔和,氛圍十足。
此外,屋主養了四隻貓,設計也同步體現牠們的存在。設計師在主臥外設玻璃門,讓貓咪不亂跑,並製作了帶有貓咪口鼻輪廓的可愛櫃體。張小姐說,每天看到都會開心,因為家不只屬於人,也屬於這些可愛的毛小孩。
安放各自天地的更衣室與書房
女主人的更衣室設計同樣氣質優雅。設計師不被多樑侷限,反而把結構轉化為天花板高低層次,形成自然節奏。開放無隔的配置,讓物品一目了然,讓女主人在整理與取用上,都更直覺方便。
書房空間以先生喜愛的禪風出發。設計師在房門口以中式框景與短牆,營造古典端景,讓入室有迂迴的園林意境。冷金屬與簡約線條為禪風注入現代性,同時保留穿透感,使空間安定有意境而不封閉。女主人分享,黑色鏤空櫃體與酒紅皮革紋理的搭配,在照明下提升了整體氣勢與質地,與相接的石材有所對比,形塑出屋主的性格氣質。
這個家並不是靠單一亮點取勝,而是在真正理解居住者之後,把材質、色調、形式、動線到光線都和人的節奏對齊,家才成為一個能讓人平靜、也能讓人好好充電的地方。張小姐最後說得很簡單:「許多人一走進我家,就會覺得很像我。」好的設計的本質,就是讓人願意回家,願意好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