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B. L. 圖片提供:中強光電基金會 | House Voice
2025 年六月,國立臺灣文學館正式啟用全新的「臺灣文學糧倉」。這座看似低調卻蘊含深度的老建築,原來便是 1950 年代的糧食倉庫。當年它肩負著儲放白米與物資的任務,如今則化為收藏文字與思想的場所,象徵著文學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食糧。名稱不只是延續歷史,更是一個跨越時空的隱喻:倉庫曾滋養城市的身體,現在滋養城市的靈魂。
圖片提供:中強光電基金會
從日治到戰後:倉庫的前世今生
「臺灣文學糧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位於「樺山町二八番地」,為愛國婦人會創立的「私立愛國高等技藝女學校」校舍所在地。戰後,糧食局臺北事務所為管理各地集運之倉米與物資,遂接手原有建物,作為辦公與倉庫空間。
1948 年的一場祝融使原建物全毀。之後糧食局分別在 1954 年與 1958 年重建北棟與南棟,塑造出今日所見的加強磚造與木構屋架。
1999 年停用後,建築曾陸續作為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國立臺灣文學館前身的展示空間,並於 2016 年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每一段用途,都像時間的沉積層,靜靜等待下一次被翻開。
攝影:B. L.
修復的精準與克制:讓時間的線條重新浮現
國立臺灣文學館於 2018 年接管此地,展開細部研究與修復工程。修復團隊以極為克制的方式回應建築的歷史脈絡,努力在「保存」與「更新」之間找到恰好的位置。
日式木桁架屋頂、舊石子樓梯、灰泥牆線腳等文化資產被完整留存;左側原有的木構牆體與夾板結構也被視為珍貴的時間記錄,悉心保護。
南側過去封閉的牆面被打開,自然光與綠意重新灌進室內;東側則新增了一處現代感明確的入口,使空間的動線與尺度被重新整理。
室內照明系統也經過優化,讓空間能因應展覽、工作坊與跨域活動自由變化。這是一座新舊並行、光影在木構間緩緩流動的建築。沉靜,卻溫潤;歷史,卻不沉重。
圖片提供:中強光電基金會
攝影:B. L.
可愛又誠實的意外:老鼠腳印變成場域的祕密章
修復過程中,有一段小插曲成為這棟建築最迷人的記憶。在入口轉角進行玻璃大門施工時,水泥還未完全乾,一隻小老鼠悄悄踏過濕灰漿,留下連續的腳印。
原本這是施工上的「不完美」,按照工程標準本應立即修補。但團隊越看越覺得覺得這意外竟如此合拍——畢竟這裡曾經是名副其實的糧倉,有老鼠來作客,似乎也說得過去。國立臺灣文學館主任黃蘭燕分享,團隊曾圍繞著那串小小足跡討論許久,最後決定將它保留下來。
她笑著說:「糧倉與老鼠,本來就有牽連。這個小腳印像是歷史自己跑來簽名。」如今,這段可愛的意外成了來訪者最喜歡尋找的祕密印記,也讓建築多了一份關於「不完美的真實」。
攝影:B. L.
攝影:B. L.
光的再書寫:夜晚的文學燈塔
入夜後的文學糧倉,是另一種語氣。照明設計以低色溫、間接光線為主,讓光貼著磚牆、木梁與結構緩慢游移。光並不刺眼,而是像閱讀時桌上的小黃燈——溫柔、克制、帶著節奏。天花的木桁架在夜間被光輕輕勾勒,磚牆在洗牆光下呈現出不同於白日的表情。
建築不以亮度取勝,而以沈靜的「呼吸感」吸引路人駐足。在暗夜裡,它像一盞城市的小燈塔,照亮的不僅是道路,更是台灣文學的存在。
圖片提供:中強光電基金會
圖片提供:中強光電基金會
從儲糧到儲字:文學的生長基地
2025 年啟用後的臺灣文學糧倉,由國立臺灣文學館正式營運。這裡不只是一座修復建築,而是跨域與創作交織的文學基地,展覽、講座、朗讀、影像、聲音、工作坊……各種形式在此自由流動。
倉庫的空間記憶未曾消失,只是轉換了內容。過去存放白米,如今存放創作;過去滋養身體,如今滋養心靈。在這裡,建築本身與文學並肩站立,讓創作者、讀者與城市居民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精神食糧」。
攝影:B. L.









